網頁

6/03/2010

[認識塔霸]教育資源

此篇文章介紹塔霸教育資源 唯一中文學校-培梅中學
匯集網路上與我們知道的所有資料,做整理與分類,並於文後標明出處。
希望對於大家對塔霸有更多認識,也讓我們參訪培梅中學時,有更多的背景知識。
----------------------------------------  
培梅中學
印度最後與唯一的中文學校



背景與概況
    培梅中學早期由國民黨政府出資興建,嚴家淦取其「培養廣東梅縣華人」的寓意而命名之。培梅學生最多時達到2000多人,目前,隨著時代發展,當地華人紛紛移居加拿大或美國、台灣等國家,只剩下少數經營皮革業以及餐廳事業的華人第二、三代還留在塔壩,第四代青年大多前往國外念書,導致培梅中學學生流失嚴重,學生數量只有幾十人,學校也開始招收部分印度學生,教師僅數名。(2008.黃郁芳 註一)
     培梅中學是當地的華人學校,是學生學習中文的重要地方,仍而近年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如家長多認為英文為主要競爭能力,遂將小孩送往印度學校學習,以及在當地老師薪水相對較低,沒有人願意當老師;而塔壩華人人口的外移,加上學校內部作業出問題,導致線在培梅中學沒有在上課,屬於無運作狀態,未來是否可以復校復學仍未可知。

教師與教學狀況
    學校華人教師中最年輕的古老師約40歲,梁校長近60歲,另一陳老師已將近70歲,其他三位印度籍教師學歷僅相當於我國初中畢業。
    由於學校為私人性質不屬於印度政府,故教師的薪水收入來自於每年當地華人商人捐款,因薪資低廉而無法吸引年輕人任教,教學設備簡陋更影響教師教學品質。(2008.黃郁芳)

黃郁芳小姐培梅教學服務 得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 培梅的黑板不具有磁性:所以很多磁鐵、磁條教具等等派不上用場
    • 台灣帶過去許多書籍都被鎖在校長室,蒙上灰塵:欲設計一間閱讀教室,達到物盡其用
    • 培梅學生極少接觸考試以外之課程
    • 學校教師非常嚴格,常有體罰
    • 缺乏藝文及其他多元課程:學生有創造力及獨立思考能力不足現象
    華人與印度小朋友的相處
        由於華人在當地為中上階層,且個性保守甚至大多數華人相當歧視印度人,但因為學生人數不足且可能面臨關校命運,所以才開放讓印度孩童來學校就讀,這對學校董事會,以及學校教師來說實在是不得已的政策。學校中印度小朋友大多是華人小朋友家皮革工廠或餐廳工人的子女,由於大多數華人歧視印度人,小朋友在此環境下成長之下,也不屑與印度小朋友為五,所以在培梅學校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印度小朋友與華人小朋友幾乎不會相處在一塊。(2008.黃郁芳)

    與台灣的關係
        其實塔壩有許多青年都到台灣留學,但因著當地華僑經濟狀況並不一定都佳,所以在台唸書的印籍僑生都需要打工,與幾乎寒署假無法常回家省親,學成畢業後因在印度也沒有很好的發展,都轉往其他先進國家,所以在塔壩城可以看到關於台灣的資訊也不多。(2006.姜樂義  註二)
        培梅也多年來一直掛著中華民國國旗;但台灣政府過去除了僑委會每年贈送學校華文教材外,其他的支援並不多,過去贈閱塔壩的中央日報也被停止贈閱。

    未來可能發展潛力-華語
        在培梅讀書的學生們,他們不僅會講中文、英文、客家話,還會講印地語、孟加拉語,他們與祖籍國以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親戚朋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後定會成為具有發展潛力的人才,成為國與國之間友好和經濟發展的橋梁。隨著中印兩國經濟、文化、 旅遊等各方面往來不斷增加,印度正掀起“漢語熱”,各類漢語培訓班應運而生,連印度著名公司「TATA」集團在加爾各答鋼鐵公司辦公大樓內的員工們,也辦起了中文短期培訓班。「培梅中學」作為正宗的華文學校,應該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2006.江碧 註三)
        許多印度人來向培梅梁校長學華語,因近年來金磚四國之中的中國和日本貿易往來密切,許多到中國的印度人都需要翻譯隨行,再加上中國日益強大,華語的學習在世界各地都相當流行,所以只要學好華語以及英語,工作肯定不難找。在印度,一般人月薪不到一萬盧比,但是如果當中英翻譯的話,一個月薪水可達四萬以上盧比,所以在許多時下印度年輕人都紛紛去學華語,加爾各答的許多大學也都開設了華語課程,且堂堂爆滿。(2008.黃郁芳)

    -----------------------------------------
    註一 :
    黃郁芳小姐成果報告書

        2008年參加「築夢計劃」的黃郁芳,用自己的眼睛、雙手,詳細記錄當地客家人文生活。黃郁芳難得的際遇,她認為對未來從事教育工作,有更大的啟發。2007年黃郁芳參加了「印客—InHa,刻印百年印度客庄風華」活動,在擔任志工期間,頭一回與印度塔壩客家庄有了對話。返國之後,因為心中還有著「為什麼」尚未得到答案,於是在行政院客委會「築夢計劃」資助下,讓她重返印度塔壩,積極找尋她自己要的答案。
        黃郁芳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勇敢完成自已的夢想,於是便興起造訪印度塔壩地區,與印度培梅學校籌畫教育輔導事宜,貢獻所長,為當地華人教育盡一份心力,希望能夠學以致用。除此之外,黃郁芳並與當地華人報社討論客家學生週報發行計畫,提供客家文化交流平台,內容包含學生作品、台灣客家新聞、塔壩海外客家青年分享等。另一方面,黃郁芳更在當地實施田野調查,發現塔壩客家人大多數是從大陸廣東梅縣遷徙過去;與當地客家人往來的過程中,更驚訝的發現大部份小孩、青少年都能說一口流利客家話,後來才知道,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中,客家話就是母語,相當受到重視。相較之下,黃郁芳相當憂心,客語在台灣近百年來,幾乎快消失殆盡。她也發現,塔壩客家人在信仰方面,大多數還保留客家人特有的信仰,可能是在異鄉生活的緣故,塔壩客家人凝聚族群向心力非常強,除了做生意之外,其他時間大多都沒有跟印度人來往。
        黃郁芳說,在「塔壩」以前最輝煌的時候有兩三萬人;如今在印度政府對污染管制的壓力下,族人紛紛移民出走,整個塔壩如今約只剩下三百戶左右。
        目前在台北國小任教的黃郁芳難忘那次的志工行,她不只是將課程與週報帶進培梅及塔壩甚至還將台灣教育與印度培梅教育作一比較,並以與他人分享交流,作為未來研究與改善的依據。

    註二:
        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客家小鎮—青輔會2006國際志工計畫
        姜樂義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2006年GYSD國際志工「中文e化到印度資訊與文化服務學習」志工團團長

    註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大使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